赤字迷思 讀後亂想
難得讀到腦動大開的書籍XD
所以政府收益平衡、赤字的理論被整個推翻
是因為1957 年金本位的制度被廢除的原因嗎?那當時又為何要有金本位制來保障貨幣的價值?
支出先出現,本來貨幣(名片)還沒有任何價值,但關鍵是出現稅收(回收的機制)因為是政府回收,有其強制力,所以為了獲取政府的支出(人民的收入)有了動力。
- 稅收是賦予貨幣(名片)意義的關鍵,而非讓政府有收入做事。
- 人民為了要有收入,所以出現生產、勞動的行為。政府要的是這些勞動和生產。貨幣循環只是手段。
就業保障機制非常讓人驚艷且特別提到是要作人民服務、社區公益等等類型的(看起來就是勞力付出對經濟產出較低,但在社會卻又相對重要的工作)
- 薪資來源必須是手握發行貨幣的政府,因為現代貨幣理論來看,政府是唯一能無視負債的。
- 就業保障能因經濟的好壞(充分就業程度)而反向增減。能讓原本失去消費能力的民眾維持一定的消費來支撐經濟。讓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震幅幅度縮小。是個很不錯的措施。
覺得這個政策有點接近全民基本薪資,但不一樣是就業保障還是需付出勞力,這或許是過渡階段的開始,有勞力付出也能讓對全民基本薪資無勞力付出就取得薪資的反對派沒了施力點。
但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長久施行過,現實會像書中那麼理想嗎?
就業保障確實是個很迷人的詞,書中更是將此政策的預算保護在不可刪減的項目,比喻為自動駕駛的機制,而可調控的預算則是手握方向盤的行為。
這本書中說在美國是要讓控制預算的編列在國會,對台灣來說應該就是行政院部會,立法院只是審查。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